高平风土 发表于 2015-2-15 18:04:07

高平九莲灯


      高平九莲灯是流传在我省晋东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是高平民间舞蹈中群众最热爱的一朵艺术奇葩,老友妇孺都会他几场,深深扎根与群众之中。

      高平九莲灯形成,因无文字记载,难以究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高平县志》中记有:“上元,县华灯,列炉烟火腾灼,萧鼓喧闹,群履丙夜嬉游,三更乃止。十六日乡城男妇走”光绪六年(1881)庚辰六月《高平县志》。“风俗”篇中记载:“上元的灯会,乡妇洽游至城,必入署谒命妇,赐以花果,三日乃止”。“上元”即元宵,“花灯”九莲灯也。说明当时九莲灯已很盛行,起码应在顺治,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高平县上店上村老艺人张得仁(1913年生)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当时就流传着“往前走,往后行,前面耍的是好花灯,琉璃灯,八角灯,圆秃辘辘西瓜灯,光秃碌碌白菜灯,后面跟着耍龙灯,映的满街红火火”的民谣。花灯指九莲灯的前身,仅有现在九莲灯的几个舞蹈片段。随着历史的前进,民间艺人根据“八洞神仙为王母娘娘拜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创编发展而成。初时由八名男青年表演,他们以长稠结花包头,脸抹白粉、腮绘宝剑、芭蕉扇、笛子、花篮、莲花、拂尘等法器,身穿绣有桃子、秋叶、葫芦等,有中式对袄、系里丝绦,背插与腮画法器相同的道具,分别代表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洞神仙。到了四十年代后期,高平店上村改为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而凤和村则全是女青年表演,均为青年妆。

      夜幕降临,舞者身穿彩衣,每人端俩盏相同的“花果灯”又有花灯和果灯之别,花灯有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灯;果灯是桃、石榴、梨及香瓜果灯。街上行进时,由“飞灯”引导,鼓乐喧天,列队西行,游于街市。每到一表演场地,先由飞灯饶场一周,然后开始表演,表演结束后演唱民歌小调及高平秧歌及流行歌曲,随之摆出吉祥的字样,如“天下太平”、“欢庆”等。

      正月十四晚上,高平市街头巷尾全是花灯,各式各样,五颜六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观灯的更是人山人海,窄窄的一条古城路聚满了来这里赏灯的人。可是还有人在市政府门前,一边观灯,一边等待,期待着当天晚上即将上演的好戏———街头表演“高平九莲灯”。


      高平“九莲灯”,以凤和村的灯最有名。相传,它是根据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话故事创作而成,故又称“花果灯”。
最早演出时共有9个演员,面部画脸谱,手端9盏花果灯;因而谓之“九莲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九莲灯”表演人数增加到30至50人,男女都可参加,灯也不再限于花果灯,而是多种多样,脸上也不再画脸谱。众多的演员表演精彩的舞蹈动作,谓之“跑场”,通过艺术造型,呈现出各种队形图案。舞蹈的形式有“串花”、“小翻身”、“蛇蜕皮”、“对花”等。演唱的曲调有“三朵花儿”、“太平调”、“上河调”、“四小景”、“混水龙”等。跑场一般分为四段,每跳一段舞,要唱一支曲,摆成一个字,如此反复四次,唱完四段后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字。“九莲灯”的乐器伴奏也有分工,跑队形时用锣、鼓等“武乐”,演唱时用二胡、笛子等“文乐”。据介绍,不少时代元素也运用到了“九莲灯”这一传统形式中,以展现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平九莲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