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粮山 发表于 2015-3-8 02:59:01

大粮山变迁

      米山之阳有山曰“大粮”,突兀崔巍,控丹水、东仓两河流域,其后一脉,逶迤蜿蜒直达七佛山,西俯高平而南望泽州,北拱上党而东接太行,地当冲要形胜,势若虎踞龙盘,。山以“大粮”为名,缘于长平之战。

      余尝披阅文献,知大粮山以长平之战故,史料多有记述,明嘉靖朝,户部云南司主事刘韬《创修大粮山碑记》文曰:“夫大粮山古昔所有,肇自何代?始於春秋季世。当时是也,诸侯强霸,列国兵弱,强秦恃虎狼之威,藐视山东诸国,命将白起与赵争衡,(廉颇)屯兵於此,积粮於山,因之得名为大粮山焉……。”晋《风土记》、唐《史记集解》、明《一统志》等典籍皆有记载。西汉宣帝本始元年,敕建廉颇祠於大粮山。汉魏以降,迄于明清,诸多名臣良将,文人学士,曾至此游历,遗大量游踪诗韵。山以文显,海内驰名,以此之故,大粮山乃为古今游览胜景,历史名山。

      惜哉!近两千年间,王朝更替,战乱频仍,世事沧桑,廉颇祠倾圮坍塌,仅剩几堆残砖碎瓦,隐没于凄凄荒草、丛丛荆棘、乱石黄沙间。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中华民族历经千劫百难,终至迎来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政通人和而渐臻盛世,民族文化得于大繁荣大发展,旅游潮流悄然而兴,兴而未艾。二○○二年夏,余奉调米山,司书记职,职在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余之责也。遂日间遍勘米山境域,宵夜筹思致富良策。经与耆老交流,又阅史籍记载,知大粮山久负盛名,若加开发,增旧址、扩规模、壮观瞻,且与千年名刹定林寺近为比邻,珠联而璧合,可望成历史文化瑰宝、游览观光盛景,促米山旅游、娱乐、度假、休闲、餐饮、客运等服务诸业之繁荣,为百姓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更有甚者,此举以利民族文化之传承,环境之保护、生态之优化。

      此议于镇、村两级会上一经提出,众情激扬,咸表赞同,百姓闻之,皆谓此议为米山亘古盛事,遂奔走以告,广为传闻。经报市委、政府,殊获嘉许与肯定。二○○二年秋,特聘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评估与规划,约需费用逾亿元。当此之时,政府经济拮据,无力投资。值此尴尬之际,米山百姓纷纷建言:此大事、难事,但求程广瑞而已,事必谐。余询其故,始知其为米山本镇人,致富未忘乡亲,修马路、打机井、助贫弱、抚鳏寡而不吝巨资,动辄数百上千万。为米山父老重建大粮山,程广瑞岂无意乎?

      是岁之尾,余罔顾冰雪载途,访程广瑞先生于太原,一夕长谈,彼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其慨然应诺,建设大粮山所需之费,愿一肩承担。二○○三年春节一过,元宵未至,余与先生即奔走于高平、晋城、太原间,立项目、拟规划、办批文、征土地,至是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大粮山举行开工庆典,拉开了大粮山变迁序幕。至二○○九年底,大粮山景区廉颇祠庙之壮观、文化广场之恢宏、史料碑刻之琳琅、新植树木之繁茂、旅游公路之坦荡、配套设施之完善,使大粮山风貌为之巨变,赢得世人愕然惊叹!远近游客相望以道,络绎于途,接踵而摩肩。为米山民生之改善、经济之发展,其效之显,若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众目所睹,自不待言。

      二○○四年底,余与先生联袂赴京,二○○五年元旦,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于中央军委办公厅,赐予亲切接见,将军听取余与先生就大粮山景区建设情况汇报后,深表嘉许,欣慰之余,挥毫泼墨,为廉颇大殿题赠“赵将遗风”门额,期望殷切而寓意深远。

      大粮山建设肇始至今,历春秋七番更替,先生殚精竭虑而百味备尝;筹措资金呕心沥血一日何安?先生虽家资耗尽,茹苦含辛而始终无悔无怨。
夫大粮山,以先生一腔之赤诚,一己之财力,而变化地覆天翻,四方百姓口碑凿凿,皆谓先生一以贯之广施善举,瑞泽桑梓,成此无量功德,恩泽被子孙,善名垂后世;又言先生虽在商海,然丝毫未染铜臭气息,醉心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身体而力行,痴迷而执着,特立而独行,于当今世风世俗中,有几人哉?故父老屡屡嘱余,先生之嘉德懿行,当铭之于彝鼎,勒之于金石,传之于千秋,方可体仰舆情,以兹永为纪念。

      清代学者黄宗羲曾言:“……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独享其利。”观大粮山之变,究先生之行,先生此其“人者”焉?书罢此文,遂口占一律以赠先生云;久思良策解民贫,改善民生总牵心。凭借名山兴旅游,优化生态惠苍生。父老期盼意切切,党群嘱托情殷殷。登山回望峥嵘路,先生与我结伴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粮山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