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粮山 发表于 2015-3-8 03:29:31

古碑两通话《生态》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遐迩闻名、游人如织的佛教文化旅游胜景,晋东南千年古刹定林寺,掩映在高平七佛山国家森林果园南麓的苍松翠柏间。四周青山列屏,翠岭张帏,乔木参天,林海涌波。寺庙山门飞檐翘角,巍峨高耸;多进殿宇依山层列,宏阔幽深;廊庑高廓,体势轩昂;台阶石栏,回环曲折;佛堂宝像端庄,神态肃穆;甬通古碑环立,石碣排列。

      当你暂时抛却尘世的喧嚣,流连在幽静安谧的寺院内外,身旁这不老的青松翠柏,千年殿宇台榭,历代石碣碑刻,使人领略到定林寺久远沧桑的悠悠岁月。

      仔细辨识和阅读甬道两侧的古碑石刻,默研深思其文字内容,你自然能体味到定林寺从古至今的兴盛式微,佛教文化的记载与传承。唐宋碑刻,因年代久远,风侵雨蚀,字迹漫灭,颇难辨认,只可了解其大概意思。元、明至清碑文,字迹虽斑驳模糊,但经小心拂拭,反复识读,幸可连句成篇,首尾通读。这一通通沉默无言的碑碣,像寿越千年的历史老人,向人们述说着一千多年的治乱更迭,我们民族的国运民生。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战乱则毁颓倾圮,盛世则屡屡增建修葺。其中清代的两通古碑,既非定林寺重修始末的记载,也非历代善男信女为增建或修葺而布施香资银钱的记录。今天看来,碑记内容颇含新意,碑记形式别具一格,它们不但含有数百年的历史意义,而且亦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使笔者读后思潮涌动,感慨系之。

兹照录这两通古碑原文如下:

      一、高平县正堂白

      为永禁凿窑保全龙脉事,照得大粮山为米山镇来龙正脉,合镇生齿所系,千家坟墓悠久关,亘古以来,从无行窑取煤事。因被奸民张国龙、张德威凿山开窑,有伤龙脉。本县亲履其地,立行填塞。仍勒石永远禁止。为此示仰大粮山附近地方,今后务凛遵禁示:凡自七佛山顶下至大粮山一带前后左右,勿得开窑取煤,永行严禁,如违重究不贷,为此勒石。计禁约四至:东至王家庄土桥河外,南至本镇南河,西至南庄石桥口,北至七佛顶下。
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二日勒石

      二、特授高平县正堂加九级记录十二次李

      为保护山林以全名胜事。据米山东、西、北三里绅士地方禀称:大粮山之左寺名定林。近有无知牧竖,纵其牛羊千百成群,朝夕迭至。大树则啮及半面,小树则拔其全株,遂使茂者复枯,后者难继。禀请示禁,前来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里乡地并附近村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如有前项无知牧竖,在于该处牧放牛羊牲畜,践啮树株并移取者,许尔等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各宜禀遵毋违,特示。界限(同上碑,略)
道光六年八月初九日

      细阅这两通碑文,放眼定林寺周围的繁茂植被、满目青山、你自然会想到,正是几百年前的古人,禁止在定林寺周围凿山挖煤,放牧牛羊,才给我们保住了这一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更给定林寺这一千古名刹,增添了悠远而古老的氛围,亦使近在咫尺的大粮山长平古战场旅游景区披着宜人的幽深而秀美的绿装。

      众所周知,林木和水源互为依存,林木可涵蓄水分,水分可滋养林木,林是水之源,水为林之本,林茂则水丰,水丰则林茂。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每年投入巨资绿化造林,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这这发面的工作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旦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在七佛山南麓,大粮山四周,不时可见羊群出没,这些羊只,是否会“大树则啮及半面,小树则拨其全株,”“使茂者复枯,后者南继?”

      阅罢这两通碑文,笔者怀着沉甸甸的心情,徜徉于定林寺中,驻足于七佛山殿前“涓止”、“问津”两个早已干涸了的泉洞下,寺里的主持法师百般无奈地告诉我,这两个泉洞,原是定林寺的一大名胜景观,它和寺里的千年木本牡丹,北方珍稀罕见的木瓜树,小叶梧桐树,同样吸引过古今来数不尽的游人。此言不谬,有碑文可为佐证。明万历四十六年碑文记载:“崖半石泉涌出,清流可挹,绝胜蓬岛。”清康熙二十三年碑文记载:“石磴危斜,云生万壑,涧下清流潺潺,濯缨盈耳。”清乾隆元年碑文记载:“甘泉从北涧内涌出,波流萦回,映带左右,可谓居山水两胜矣!”诸多碑文记述和定林寺水光山色,使人自然吟咏起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的诗句。定林寺文物管理员介绍说:这两处泉洞,1983年以前,还飞珠滚玉,如银帘挂壁,叮咚悦耳,四季不歇。定林寺前面的山沟,溪流潺潺,鱼儿游潭中,野鸭嬉水边,清流蜿蜒,一路欢歌,下大粮山,穿米山镇,汇东仓河,扬波起澜,直奔丹河。正是这一丹河的重要支流,前百年来,孕育出米山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哺育了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米山镇45岁以上的人至今不时痛心地回忆大粮山下开煤矿前,每年从春到秋,河边浆洗衣服的姑娘媳妇成群结伴,河边树上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被单,呈现着一副独特的风景线。1984年,自大粮山开窑挖煤始,“涓止”、“问津”两个泉洞的水,越来越小,终至干涸。他指着殿宇佛堂,万分痛惜的说:由于挖煤采空沉陷,你看,墙壁和地面的裂缝,殿顶透射的光亮,真是岌岌可危,国家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分别于1996年、2007年两次换墙拆顶大维修,但昨天修,今天开,有什么用?白花钱。更可惜的是:雷音殿后的三佛殿,因地基不均匀下沉,濒临坍塌无法维修,不得不拆掉,现在只剩下承接石柱的盘龙石墩;距今一千多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85年)的弥勒宝塔,因山体开裂,地基沉陷早已崩塌。这些上千年的珍稀文物,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消失了。说罢,他一脸无可奈何的神色。我也禁不住叹惋嘘唏。

      这使我想起了,同样是在山西省,享有三晋文明之源之称的晋祠难老泉、碧水飞帘的娘子关泉、浊漳含玉的长治辛安泉,当地政府根据《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法规,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妥善保护,使泉水溢出量基本保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而定林寺的泉水,好像是山高皇帝远吧,却无人关注、无人问津、任其枯竭。

      距定林寺不足1公里的地方和稍远一点的几处煤矿,已将七佛山南麓地下,采掘得百孔千洞,原有的自然地质构造,支离破碎。毋庸讳言,这是泉水干涸的根本原因。来此旅游的人可以看到,定林寺周边约100米的地方,赫然显现着数不清的断裂缝隙,有的竟宽达30多公分,望下去深不见底。居住在定林寺的人,每至后半夜的1—3点钟,就会听到地下沉雷般的爆破声,并伴有明显的震动感。

      笔者脑海反复萦绕着这两通古碑所表达的内容:“大粮山为米山镇来龙去脉……..凿山开窑,有伤龙脉。”此说显系封建的不科学的迷信糟粕,诚不足信,但从碑文主要意思看来,对大粮山、定林寺自然生态的优化、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定林寺早在2001年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粮山长平古战场旅游景区,并被列为高平市“十一五”重点工程,但所面临的严酷现实,使人心潮难平,惆怅陡增。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真是上愧对祖宗,下贻害后人。为了眼前的,暂时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肆意糟蹋祖宗的遗产,毁坏异常珍贵的古迹文物,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怎不令人扼腕叹息?但又徒唤奈何!看来,几百年前的古人,“为保护山林以全名胜”,勒石竖碑,严禁凿山开窑,放牧牛羊,到今天已彻底失去了它的约束效力。

      思虑至此,使笔者不由记起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话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促进生态修复…….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加强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头脑中是否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是否尽到了一个党政干部或普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近期,七佛山被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我们现在是否正在干着地上耗费巨资植树造林、优化自然生态,而地下则迅猛开拓采掘,地面大面积开裂、坍塌、沉陷,贻害子孙后代的蠢事。

      定林寺,这处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浸润着上千年佛教文化的古老建筑。大粮山,这个新兴的再现古军事文化的旅游胜景,正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威胁,“涓止”、“问津”二泉,早已绿水断流,要不了多久,如果山体继续沉陷,这满目青山林海也会枯萎、退化而青山不在。
这两通古碑,能否给我们敲响优化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观念的警钟?

      2008年9月7日,上文曾在一家报刊上发表,未曾料到,却惹下了一场风波与麻烦。当道某些人看了之后,认为有损政绩与形象,勃然大怒,责成专人前来,向作者大兴问罪之师。扬言要作者从山西滚蛋(作者为河南人),否则,当心你的胳膊腿。作者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北京的一个亲戚。亲戚来电询问作者:“你在文中所透露(这不是举报材料,不能用“反映”一词)的问题,是否属实,经得起调查否?”作者回电, “绝无半句虚言。”通话之后的第六天,当道忽遣人于夜间造访作者住处,并拿出来上千元的礼物,并一再声明,事情已经过去,咱们谁也别提这事了。礼物,我当然不能收,难道我的良心与人格只值这点钱吗?所幸风波到此平息,你说,这不是一件趣事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碑两通话《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