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大高平公众微信

回帖: 0

有关理发【作者:泫氏老汉】

(帖号:03564616)

1949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在镇上。说是镇,其实也就是个稍微大点的村,比周边那些散落在群山丘陵间的零碎村落,路稍顺些,人稍多点。村里由南向北一条短斜的路,走到头,向左笔直拐一个角,又一条短斜的路。这一横一折两条小街,就构成古镇的主脉。
从南往北,临近拐角的路东,坐落着一座古庙般建筑,三间,飞檐斗拱,古瓦上长着高高的草。几粒臭椿的种子,不知因了什么缘分,飞落在房顶上,安营扎根,长到拇指般粗细,象戏里状元冠上的花翎。坐东朝西的门前,是几级条石铺就的青阶,被过往的脚印,磨的镜子一般地亮。站在这阶前门外,恰好可以俯视一左一右的两条路,也可以看到对面供销社里,一匹一匹靠墙放着的精致花布。
小时候,我是这房子一年四季的常客。这里,是镇上唯一的理发店。我姥爷,是店里的一名理发师。
进到屋里,在东南角上,盘砌着一座宽大的灶台,一口广口粗肚的水缸,与炉膛一起埋砌在灶台里,炉膛里的火,一年四季地烧着,广口缸里热水不断。北、南、东三面墙上一溜歪歪扭扭挂着若干面镜子,镜下墙前,是几张木色的长几。几上,堆陈着各位师傅的十八般器具,以剃刀为主。
面对镜子的空地,安置了几台上海产的“飞马牌”理发铁转椅,漆成白色的铁架,黑色皮革包就的椅面,晃一晃“吱吱”作响的扶手......椅背门上,随处挂着几条熟刃的革带。靠门的一个角落,支一个木制的脸盆架,旁边的地上,装满碱面的瓶子、盛放胰子的香皂盒、粗细有别的磨刀石,散乱地放着。
小时候,我不爱理发。至于剃头,更是嚎啕大哭到以死相抗。我常去理发店,不是为了理发,而是另有乐趣。在理发店,最享受的时光就是我或躺或坐在飞马牌铁转椅里,被别的小孩转的如飞一般。除此之外,在冬天用热水洗手,或者拿一个小板凳高坐在灶台上围着炉膛烘手,也很不错。


村上的人也不爱理发,农人一年四季劳作,不修边幅。只在腊月临近除夕那几天,准备新衣新装过年时,理发店会十分拥挤(山西旧时的习俗,正月天不能洗澡理发)。往往那个时刻,村里所有的男性,都会排队坐等。在热水蒸腾起的气雾里,在烟雾袅袅说说笑笑的融洽里,等待容光焕发的新一年......
人手紧张时,姥爷也试图教我理发的手艺,虽是家传,但我没有学会。店里的师傅看我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练剃功,常常讲一个玩笑给我听,说以前一个师傅拿冬瓜教徒弟学剃头,徒弟有个坏毛病,剃完总爱顺手把刀插到冬瓜上,结果出师后,第一次剃完后就把刀扎到了客人光光的头上......师傅们讲这些时,肯定是苦口婆心,可惜那时的我正是稀泥糊不上墙的年纪,再多的善意,也付了流水。
理发卖饭,都是勤行,不勤快,干不了。印象中店里的师傅,个个整洁,近乎于有洁癖。
“公社”改称“乡”时,村里增加了一、两家理发店,私人干的。“乡”合并为“镇”时,村上理发店里的师傅,没有一个会用剃刀了。

临近拐角路东的那间古庙般的理发店,也许早拆了吧。我不知道。那个我曾经活跃过多年的地方,许久不被我注意,也许久不被这个时代注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大高平| 用户协议|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络谣言警示| Archiver|手机版|大高平 ( 晋ICP备14004426号 )

GMT+8, 2024-5-20 03:00 , Processed in 0.048167 second(s), 20 queries .

晋城网络警察

© 2015 大高平.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